改變,不能只是想想。

上個禮拜看到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-「改變」,我覺得有滿多重點的
三月的第一天,趕快來整理一下。

「農曆年前夕,《商業周刊》與一○四人力銀行合作「台灣人,你想改變嗎?」網路問卷調查,結果出爐:九四‧三%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!」

「他們最想改變自己什麼?「不抱怨、正面思考」最多,占三六‧一%,其次是「每週固定運動三次、減肥又健康」及「把語文學好,增加工作競爭力」。」

另外,透過這份數據,該文又指出兩項發現:

「發現一:想改變的都是小改變,反映當下社會氣氛是反求諸己,從個人最需要也最容易改變的事開始。」

「發現二:台灣人的人生轉折提早到三十歲。」

既然沒辦法改變糟糕的大環境,於是決定改變自己
這種想法滿好的,至少不是選擇消極的抱怨
或許過去不需要那麼早開始思考的問題,現在有普遍年輕化的趨勢。

舉例來說,就像是如果找不到好工作,就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
或是降低自己的門檻,即使學歷再高也從基層做起
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,就整理一份自己的時間收支表
想要健健康康的身體,就試著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
簡單來說,可能就是換個思維,換個作法
如果你什麼都沒動,還是原來的自己,原來的那顆腦袋
當然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
因為你不滿意現狀,所以才要想要改變
不論方法是什麼,只要能夠讓自己變好都好
但說到改變自己,這件容易說但不容易做的事
需要決心和毅力
以及取決於你自己,有多想改變這些事。

即使只是以上那些小小的改變
對忙碌的現代上班族,或是沉迷網路世界的年輕人們
能夠達成的機率應該也是少之又少吧。

文中又指出,台灣人的生涯規畫模式,從過去到現在,大概有三種模式
而演變到今日,則出現了所謂的低成就趨勢。

「第三種則是台灣目前的狀態。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克利絲汀(Kenneth W. Christian)稱之為「低成就趨勢」(Underachievement)。」

「克利絲汀在其著作--《這輩子,只能這樣嗎?》(Your Own Worst Enemy)中提及,一九七○年代所定義的「低成就」,普遍指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;但到二十一世紀,「低成就」現象已經擴大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,包含幾個特徵:容易放棄、猶豫不決、缺乏計畫和執行力、做事拖拉、凡事力求簡化、害怕失敗等。」

「也就是說,固然有九成四的人想改變,但大環境艱難,多數人最後可能仍無法改變。原因何在?「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,另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,害怕改變,一變動就惶恐不安,」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說,「唯有學習放下的勇氣和智慧,才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成長、改變。」」

的確,大環境不好而選擇較保守的方式是大部份人的作法
畢竟長大後有很多事要考慮,不是自己說了就算
不過幸好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
不然我們就看不到類似阿凡達或艋舺這種好電影了吧
越是活在艱困的時代,是不是更應該想辦法殺出一條血路?

當大家越是保守,你覺得你也要保守一點
就算有什麼狀況,也會有人陪你承受
這樣子想心裡就會舒服一點
於是就像教師甄試或是公職人員考試一樣
幾千幾萬個人在爭搶兩三個職缺
問問你自己,你有那一點比這些來得突出?

-啊,今天很累,明天再運動就好了,總會有時間的
-唉,反正我做不到,放棄好了
-大家都這樣想,又不是只有我一個,算了吧
-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啊,但是就是做不好
-我早就知道自己本來就不是那塊料。

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想過
當你在說這些話,做這些妄自菲薄決定的時候
你莫明奇妙的自信是從那來的?

低成就趨勢,其實在講的就是我們這一代
因為我們都有著像大海一樣遼闊的夢想
但卻只有跟沙粒一般大的膽量。

我們選擇了跟大家一樣的路,一條屬於大環境的路
但卻忘了,自己的成就,是自己給的,是要靠自己爭取的
而不應該出現別人的嘴巴裡。

改變雖然慢,但還是要持續地

改變。



商業周刊1160期
你的人生,可以不只是這樣-改變
撰文者:單小懿、蘇鵬元
原文連結: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9300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jotasi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